2022-12-24 21:20:00
11月24日,从外面返回工地的一个工友扫码进入工地时显示红码。工地办公室立即采取措施,安排红码工友住进隔离室并上报社区。
随后,防控指挥部派来防疫车辆接走红码工友。
红码工友被接走以后,社区和工地办公室组织工人到社区周边各个核酸检测点做核酸检测。
今天早上,核酸检测结果出来,虚惊一场。所有工人全部阴性。
红码工友是怎么回事,目前尚未有消息。现在的问题是,疫情防控以社区或居民居住点为单位,而核酸检测,则不划片,不分社区与居民居住点。主要不跨区,居民就可以就近,甚至顺路完成核酸检测。如此一来,核酸检测人群里,各个社区,各个街区的人都有。加上时下都是三天一检,做核酸检测的人很多,很难做到前后2米距离。而这波疫情传染力又很强,出去做核酸检测反而是一种风险。
其二,为了方便居民做核酸检测,一个区就有多个核酸检测点,工地工友是分散到各个核酸检测点去做核酸检测的。假如某一个核酸检测点存在传染源,或工地内已经存在传染源?那么,病毒就在这一来一回的过程中传染出去了。
红码案例原本就不多,当某个居民居住区域出现红码时,出于保险起见,医务人员到出现红码区域为红码区域内居民做核酸检测,比红码区域内居民分散出去做核酸检测要保险得多。
2020年和2021年,一两个月做一次核酸检测。有时候甚至三四个月才做一次核酸。那两年,感觉疫情离我们很远,疫情没有这么普及。现在三天一检,疫情反而就在身边。
哪个环节出了问题?
我个人认为,问题应该出在划片防控,没有划片核酸检测。
比如说,甲某和乙某,于11月20日当天分别在不同的核酸检测点做核酸检测。11月25日,甲某小区里的乙某核酸检测显示阳性。紧跟着,全小区统一做核酸检测,甲某的核酸检测结果也是阳性。这个时候,就难判断是甲某传染了乙某,还是乙某传染给甲某?
当无法判断是谁传染给谁的时候,人们开始追查甲某和乙某的行程轨迹。
很好,乙某的行程轨迹显示,乙某与病毒携带者有过近距离接触。
由于追踪传染源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资源,当传染源找到以后,甲某和其他阳性患者的行程轨迹就不再追踪或追踪的结果不够清晰,很难确定,最后,只好认定乙某为他们小区的传染源。
实际上,乙某和病毒携带者接触的那天,他根本就没有被感染。他们小区的传染源实际上是甲某。
由于没有追踪甲某的传染源,或追踪甲某行程轨迹的过程中,追踪不到结果。于是,感染甲某的那个传染源被忽略了,这个忽略又引发另外一个疫情点。
总结:划片防控,划片核酸检测。